English

中国乒乓球队的让球风波

2000-03-0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《队医眼中的世界冠军》一书。该书作者关俨从1960年到1996年,我在国家乒乓球队做了三十多年的队医,在这期间为我国所有的世界冠军治疗过,亲眼目睹了我国乒乓健儿夺取的103.5个世界冠军,亲历了世界冠军们的悲欢离合、生离死别,亲证了世界冠军们用生命、青春、热血和汗水铸就了中国在世界乒坛的霸主地位……铸就了中国乒乓球常盛不衰的秘密。下文是该书的节选。

在第39届世乒赛期间,中国队内部出现了一件中国乒坛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问题——何智丽“让球问题”。这一“让球问题”后来引发成一场“让球风波”,而且涉及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,直到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,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。

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:女子单打进行到1/8决赛时,上半区:李芬姬3:2胜耿丽娟,管建华3:0胜巴托菲,陈静3:1胜玄静和,何智丽3:1胜格尔切娃(保加利亚),下半区:戴丽丽3:0胜布拉托娃(苏联),李惠芬3:0胜石田清夫(日本),梁英子3:0胜乌尔班(匈牙利),赫拉霍娃(捷克)3:2胜焦志敏;1/4决赛的对阵是李芬姬对管建华,陈静对何智丽,戴丽丽对李惠芬,梁英子对赫拉霍娃;考虑到在第38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决赛时,何智丽曾经以3:1战胜过朝鲜的李芬姬,所以,一旦李芬姬胜管建华出线时,上何智丽比较有利,所以领导和教练组决定:何智丽对陈静一仗不必动真的,陈静让给何智丽。实际比赛时,陈静在先胜一局的情况下,连输了三局让何智丽出线;与此同时,管建华经过五局的苦战,以3:2战胜了朝鲜的李芬姬,为中国女队消除了一个有夺冠实力的对手;李芬姬是朝鲜女队的第一号主力,1986年年底的第二届欧亚对抗赛上,李芬姬对欧洲选手保持不败,单打比赛因负于焦志敏而列第三。

下半区的1/4决赛,戴丽丽3:0胜李惠芬,梁英子3:0胜赫拉霍娃。半决赛的对阵形势是:管建华对何智丽,戴丽丽对梁英子。

半决赛将于3月1日上午举行,头一天晚上,领导和教练组决定,决赛上管建华,何智丽让球给管建华。教练分别找何智丽和管建华谈了话,何智丽没有提出不同意见。根据我在队里多年了解的情况,我觉得这个决定是有道理的。如果戴丽丽在半决赛中战胜了梁英子,那么不管是上管建华还是上何智丽,决赛都是在中国选手之间进行,女子单打冠军肯定是中国的,那是最好不过。万一梁英子胜了戴丽丽进入决赛,是上管建华有利呢?还是上何智丽有利呢?这就大有文章。管建华和何智丽都是优秀选手,同梁英子都有一拼;但考虑到何智丽刚刚在5个月以前被梁英子打败过,5个月后再战梁英子,能否有把握取胜很难说;而负于梁英子那一仗我当时在场,看得真是让人揪心。那是在去年第十届亚运会上,女子团体决赛,中国队1:3负于韩国队,失去了多年的团体桂冠,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,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在两盘单打中全丢两分,这在中国女运动员中是极罕见的。何智丽打球顺手时,可以大比分赢对手,但在比分咬得很紧时,她往往比较紧张,何智丽对梁英子和玄静和的这六局球,有三局是在打到20平之后输掉的;特别是对梁英子一仗,何智丽21:13先胜一局,然后以22:24,21:23连输两局;所有在场的领导、教练、运动员和工作人员都急得要命。在10天后的第八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上,换下了何智丽,由戴丽丽、李惠芬、焦志敏打团体,为中国队又夺回了女子团体冠军。中国女队在亚运会上丢了女子团体冠军后,领导、教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。5个月后的今天,如果让何智丽去碰梁英子,万一女子单打这块金牌丢了,那责任就更大了,所以领导、教练都不会随便让何智丽去冒这个风险的。

管建华如何?管建华,山西省阳泉人,1962年出生。削球手;她10岁开始打球,11岁获山西省儿童冠军,13岁获山西省少年冠军,14岁获全国少年单打第三名,接着进入山西省乒乓球队,但在往后的几年内,她一直默默无闻。1983年国家集训队的大队人马来到山西进行表演,在国家队和山西队的几场比赛中,管建华凭着她坚韧的削劲,把包括耿丽娟、焦志敏在内的8名国手一一削在马下,一时名声大振,不久被调进国家队的大门。

1984年3月访问欧洲,在波兹南国际邀请赛上,她战胜过当时的欧洲第一号选手赫拉霍娃。

1985年春,她参加第38届世乒赛,她与童玲配对,获女子双打第三名。

1985年7月参加在成都举行的“天府杯”乒乓球优秀选手赛,杀入决赛,与何智丽争夺冠军,管建华以柔克刚,一板一板地稳削,回球又低又转,还不时伺机反攻,最后以2:0战胜何智丽获女子单打冠军。

这次管建华在第39届世乒赛女子单打比赛中,3:0胜1986年欧洲冠军巴托菲,接着又胜朝鲜名将李芬姬,锐不可当;如果她碰上梁英子的话,以她稳健的削球,很可能把近两年体力欠佳的梁英子拖垮。

第37届世乒赛以后,梁英子因患肝炎休息了一段时间,病愈后,常常感到体力欠佳,她打球不怕攻球手,善于速战速决,而怕软磨,怕打持久战。

所以从以上两个方面考虑,我觉得上管建华比上何智丽有利。

第二天上午,运动员上场准备比赛,何智丽站在场内跟她的主管教练马金豹在说话。比赛前我总要问一问队员有什么问题,如果没有什么问题,我就在挡板外的教练员、运动员席上坐下来观战,我还没离开场地,焦志敏走到我身边,告诉我她刚听到何智丽在跟马指导说,她不准备让球。我感到很突然,赶快告诉正在观看戴丽丽和梁英子比赛的李富荣,李富荣也急了,因为此时裁判已宣布比赛开始。领导和教练都无权让比赛停下来,李富荣只好在挡板外用上海话再次示意何智丽让球。此时何智丽已铁下了心,根本不听。第一局结束后休息时,教练做工作也不行。高手之间的比赛,在双方水平接近时,关键看准备得充分不充分。这场比赛,何智丽是有备而来,而管建华却毫无准备,弄得措手不及。比赛结果可想而知,何智丽3:0赢了管建华,赛后,管建华伤心极了,她痛苦地伏在场边队友的肩上,泪水直流。她觉得这是一场极不公平的比赛,如果事先谈好,真刀真枪的话,她不一定会输掉这场球。

另一场半决赛,戴丽丽苦战五局2:3负于梁英子。

晚上,决赛在何智丽与梁英子之间进行,最后何智丽战胜了梁英子,夺得了女子单打冠军。此时全团上下才松了一口气,世界冠军还是在中国人手里。但是,一个运动员公然在临比赛时,推翻原来的承诺,违抗组织的决定,这在中国乒乓球队内是破天荒的第一次;队友们也感到何智丽太那个了,有想法可以事先跟领导和教练谈清楚,临时变卦,打队友一个措手不及。这样得来的冠军有什么光彩?同情心的天平当然倾向管建华这一边。何智丽虽然拿了女子单打冠军,但在代表团内显得很孤立。

回国后,何智丽的思想压力当然很大,思想上的帮助肯定是不可少的。因为在中国乒乓球队里,这种违记事件是第一次,从领导和教练的角度来看,此风不可长。何智丽虽然违反了纪律,但终究还是捧回了女子单打奖杯,为国争了光,所以并没有给何智丽什么处分,照样让她参加国际比赛:如参加1988年年初在欧洲举行的第三届亚欧对抗赛、1988年6月举行的中国国际乒乓球公开赛。

何智丽被评为1987年全国乒乓球十佳。

对于该不该在世界大赛中安排“让球”,国内舆论议论纷纷。反对者认为,“让球”有失公允,是违背奥林匹克“公平竞争”原则的。但涉及到为了使中国队最终取得某项冠军,在用人上做一些必要的调整而安排内部“让球”,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。虽说兵乓球比赛只是一种竞技“游戏”,但其作用远远超出了这种游戏本身。过去,由于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低,中国人被贬为“东亚病夫”;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,但竞技体育没能迅速提高,我国运动员出国参赛时,仍然让人瞧不起。我国一位著名运动员在与一名欧洲名将比赛后,伸手向对方表示友好,对方竟拒绝握手,扬长而去,这也是一种蔑视我们的表示。所以,以梁焯辉为代表的中国乒乓球教练、运动员发出要“争一口气”的怒吼,为谁争气?为国家争气,不是为哪一个人争气。我国的竞技体育,基础比较薄弱,要想尽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,除了苦练技术以外,还根据我国国情搞“举国一致”的体制,建常年集训的国家队、建各级省市队、建众多的业余体校,培养运动员的一切费用都由国家包下来。经过多年的“举国一致”的努力,终于有了第26届世乒赛上的辉煌胜利。这种胜利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乒乓球竞赛本身的范围,他对鼓舞全国人民战胜3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,对全国各行各业夺取新的建设成就,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,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因此,全国人民喜爱中国乒乓球队,喜爱为国争光的乒乓健儿们。当得知中国乒乓球队内还有像薛伟初、胡炳权那样的默默无闻的陪练运动员以后,全国人民不仅赞扬世界冠军,而且同样赞扬“无名英雄”。

中国乒乓球队在称霸乒坛以后,为了保持胜利同样推行“举国一致”的体制。

乒乓球比赛,由于打法多种多样,有球路相克的问题,常常会出现甲胜乙,乙胜丙,丙又能胜甲的情况,还有一个出奇制胜的问题。所以乒乓球队参加男子团体五名主力,并不就是全国比赛的前五名;参加女子团体的四名主力,也并不是全国单打的前四名,这五人或四人中,通常包括多种打法的运动员,以便根据不同的对手派出不同的阵容,所以有时上一年的全国冠军不能参加下一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,像前面提到的陈莉莉、惠钧,还有这一届作为陪练随团的刘伟都是。为了夺取冠军,中国队常常派出最有把握取胜的运动员上阵。在团体比赛中如此,在单项比赛中也是如此。一个优秀的运动员,都有强烈的求胜欲,没有强烈求胜欲的运动员不是一个好运动员。在关键的恶战中,运动员们往往都是争着上,这是好现象。在通常的情况下,运动员的个人荣誉也是和国家的荣誉连在一起的。运动员在拼搏中夺得了世界冠军,既为国家争了光,捍卫了国家的荣誉,也为自己争得了荣誉。但有时候,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存在矛盾的,自己想上,而领导和教练从全局考虑不让自己上,而让别人上,在这个时候,自己一时想不通,也得个人服从集体,局部服从全局,以国家的利益为重,暂时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。这种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人,在中国乒乓球队里比比皆是。前面提到的薛伟初、胡炳权、刁文元、陈莉莉、惠钧、刘伟都是这样的人,还可以举出一大批。就是大名鼎鼎的郭跃华在夺得世界冠军以前,也曾经做过一年的“男帮女”的陪练。

在单项比赛中,当我们自己的运动员相遇时,下一轮到底上谁?如果对手较弱,上谁都有十分的把握能打败对手,那好办,我们自己的两位队员谁是胜者谁上。但是世界比赛,越到后几轮,水平相差越小。面对强手,如果我们自己争得精疲力竭,何以有充沛的体力去在下一轮与强手拼搏?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,这点浅显的道理还用得着多说吗?如果下一轮是很强的对手,特别是在夺冠的关键时刻,在我们自己的队员相遇时,下一轮上谁就更要慎重对待了。运动员个人都是有求胜欲的,争着上的想法是好的,是不能指责的。但到底上谁,不能由运动员个人说了算。也不能用抽签的办法来决定。原则是:上谁有利就上谁。通常做这种决定时,都是经教练组充分讨论研究后,再由代表团领导最后拍板。因为这关系到整个乒乓球队的成绩,关系到国家的荣誉,非同小可。做这种决定时,领导、教练都有一种极大的压力,绝没有草率行事的。如果在我们自己的队员相遇时,不做出“让球”的安排,要么让一个难以战胜对手的队员出战,要么自己战个两败俱伤,公允是公允了,公平竞争也做到了,但最后的冠军落到了别人的手里。

其实,“让球”的事由来已久,不是第39届才开始的。早在1961年的第26届世乒赛上的女子单打比赛中,中国队就做过让球的安排。那是女子单打半决赛时,邱钟惠对王健,到底由谁去争这块中国人梦想多年的女子单打冠军奖牌呢?邱钟惠经验丰富,作风顽强,王健年轻,敢打敢拼,各有所长,领队、教练反复研究难以取得一致意见,最后上报给贺龙元帅,由贺老总拍板,贺老总深信“勇敢顽强的云南姑娘”拼搏精神足,决定上邱钟惠。邱钟惠最后夺得了这届女子单打世界冠军。贺老总后来还跟国家体委的领导说:“我没有看错吧!”当时教练把让球的决定只告诉了王健,并没有告诉邱钟惠。王健很能顾全大局,虽然个人只取得单打第三名,但队友能夺得世界冠军,她同样高兴。站在第三名的领奖台上,她同样笑得很开心。

贺老总后来对中国乒乓球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,叫做“国内练兵,一致对外”,这一原则在中国乒乓球队贯彻最坚决最彻底,这一原则是引导中国乒乓球队克敌制胜的法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